你現在所閱讀的是第 12 屆iT邦幫忙鐵人賽個人挑戰組 【以設計思考打造科技素養小學堂】系列文章的第 3 篇 「素養我知道了!科技素養又是什麼?」
如果想追蹤我的系列文,歡迎訂閱
如果還不是很懂「素養」是什麼,建議可以先看這一篇【素養是什麼?能吃嗎?好吃嗎?】
我們要來進入正題囉~
有人抱怨台灣一直在教改,但教改是正常的。
因為教育必須要跟上時代與社會的變化,才能裝備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 出自 藍偉瑩〈教學力 - 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今天特地爬了 〈12年國教-108課綱〉相關資料。
前一篇文章【素養是什麼?能吃嗎?好吃嗎?】透過對話型式的詮釋,我們可以初淺地認識 108課綱及素養是什麼。
但若要探討 108 課綱的素養核心及所有面向,就是下圖:
基本上,所有其他科目/領域的課程綱要及素養,都是從此圖延伸。如果你能從這張圖看出什麼,那很好,看不懂,也沒關係,你還是可以繼續看下去。
純粹我覺得它畫得很漂亮,放上來給大家參考。(誤)
查了維基百科,科技的定義是「科學與技術的合稱」。
簡單來說,當我在使用一個科技產品時,產品的背後有科學的成份,也有技術的成份。
我回想了小時候使用科技的經驗……
電視是在我出生的年代就有了。還沒上小學前,記得有看過「藍色小精靈」(有人聽過這個卡通嗎?),
如果你看過,代表你跟我有一定年紀了。
後來,透過電視看過了「小叮噹」,後改名「哆啦 a 夢」,還有魔神英雄傳、七龍珠、灌籃高手、幽遊白書、櫻桃小丸子、神劍闖江湖,還有很多……略(回顧這些卡通不是重點)
重點是,我們透過電視這個科技取得了「看卡通、娛樂身心、開懷大笑、聊天話題等」這些價值,而且,等你年紀大了,遇到有人跟你看過相同的卡通,還可以彼此交流,這是不是很棒呢!?
科技的發展很快。有了錄放影機,我們可以播放錄影帶;有了 CD,我們可以把音訊放進 CD,然後用 CD 播放器播放,還有 CD 隨身聽可以讓我們把音樂帶著走。
我以前用得 CD 隨身聽是下面這台,它超耐用的,用到去年(2019)年才故障,整整用了 21 年 !真實覺得 這個科技很耐用!(不知道現在還有哪個科技產品可以用這麼久)
還記得 mp3 大量下載、影片大量下載的時代嗎?
享受了很多科技帶來的好處,但是考慮過侵權的問題?
現在人手一機,資訊隨手可得,有事, Google 隨傳隨到。
人機黏著度上升,也成了另一種癮頭。還有手機的干擾無所不在。你喜歡下了班,還有公司群組叮咚叮咚嗎?
還有科技的便利性也隱藏著個資被洩露的風險。
另外,犯罪的手法因著科技多了其他的面貌,增加了辦案的困難度。當然同時也提升了辦案時運用科技的能力。
下面節錄 【108課綱之科技領域】 的一段話:(需要用點腦力+慢慢讀,才讀得懂)
科技領域課程理念是引導學生經由觀察與體驗日常生活中的需求或問題,進而設計適用的物品,並且能夠運用電腦科>學的工具進而澄清理解、歸納分析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課程發展與實踐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需求以及學習興趣為基礎,在問題解決與實作的過 程中培養學生「設計思考」與「運算思維」的知能。
「設計思考」在透過觀察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強調「做、用、想」的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做的能力,使用科技產品的能力,以及設計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運算思維」是透過電腦科學相關知能的學習,培養邏輯思考與系統化思考等。
在科技專題製作及問題解決的歷程中,增進學生的運算思維與設計思考的 知能,培養團隊合作及合宜的態度與習慣。
綜上所述,科技領域課程透過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兩門科目之實施,培養學生運算思維、設計思考以及理解與思辨科技議題。
還是要說一下,看不懂也沒關係,你還是可以繼續往下看。
這部分是說給自己聽的,其他人也可以參考看看。
我問了太太「妳覺得使用科技需要什麼素養?」
於是我們開啟了一番討論,回憶我們使用過的科技,也去反思使用這些科技帶來什麼好處、帶來什麼負面影響,最後結論我們在使用這些科技時需要的素養。
再複習一下,素養是「知識 + 技能 + 態度」,素養導向的學習 是為了 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以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的挑戰。
綜合來說,我們認為科技素養的範圍包括:
另外,不同的科技,牽涉的科技素養可能略有不同。這邊就留給大家自由發揮。
素養導向的學習除了上面有提到的,其實我覺得下面這個節錄寫得很棒:
教育應當回應的是學生當下的問題,找尋學習的意義,教育絕不是為了未來做準備的機械化程序。
當我們追求有意義的過程,結果自然能達成,這也就是素養課程與教學所追求的。─ 出自 藍偉瑩〈教學力 - 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我相信,不管是老師或父母,都可以幫助孩子找尋學習的意義,讓他們深刻體會學習的意義。
讀者看到這裡,對於「科技素養」,有更深入的認識了吧!
下一篇我們會來談「以設計思考打造科技素養小學堂」的目標。
希望你喜歡我的文章。
有任何意見或回饋的話,也歡迎在下方留言 或 fb 傳訊
我的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19003045/
想看更多我的文章,也歡迎追蹤我的 Medium 部落格 You Can Code,裡面有更多我所寫關於轉職經驗、程式學習歷程、資訊教育、實驗教育等文章。